為了讓思政課“大”起來、“動”起來、“活”起來,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聯合海南省博物館開展以革命文物為主題的“大思政課”,雙方共同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師資”,開展“大科研”,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切實推進“大思政課”建設走深走實,提升育人效果。日前,該項目《紅色文化海南說——博物館裏的“大思政課”》入選國家文物局、教育部聯合評選的“以革命文物為主題的‘大思政課’優質資源精品項目名單”。
據介紹,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建立了博物館講解員與思政課教師共同協作的“雙師型”教學工作坊。實行思政課教師特聘製度,將博物館講解員等代表請進校園講黨史、做講座、上思政課,再現重大曆史事件和黨史故事;同時鼓勵思政課教師“走出去”,探索“觸景生情、化情為意、以意促行”思政教育新模式。他們不僅要講給他人聽,而且還要聽他人講;不僅要觀摩他人上課,更要自己備課,講課讓他人觀摩。通過設計選題、個人備課、集體討論、教學實踐、評點反思等,讓博物館講解員與思政課教師對課本(講解腳本)、教學內容(講解內容)、教學方式(講解方式)等有全麵的認識,拓展思政課教學方式,推動思政課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
學院還鼓勵師生在博物館進行現場體驗式教學和主題活動,並支持學生在博物館開展義務講解、誌願引導、協助開展宣傳教育等,讓思政課堂從學校向社會延伸,讓學生從書本走向社會,實現“開門辦思政”與“開門辦博物館”有機結合,實現思政課堂從“說教式”到“共享式”轉變。
與此同時,學院聚焦瓊崖革命和紅色文化,充分依托思政課師資力量和海南省博物館革命文化、紅色資源等,圍繞著“瓊崖革命”與“瓊崖革命精神”等打造精品課程資源,並利用新媒體網絡平台打造了具有海南地域特色的“瓊崖革命第一人”的王文明、“南天一柱”馮白駒、“紅色娘子軍”等一批深受學生歡迎的視頻和微電影。